close


一位在香港金融圈任職的朋友在臉書轉發《紐約時報》記者孟寶勒(Paul Mozur)7月18日發自上海的報導〈在中國使用現金?你已經過時了〉,並鼓勵對使用科技沒有安全感的朋友親身一試:「來生活段時間就知道了」。另一位在小學教書的朋友神回覆「我不敢去,聽說很進步。」

居家牙齒美白牙齒居家美白藥劑 喝咖啡牙齒黃

這感覺《紐約時報》記者也有,文中提到:「我從香港搬到上海,在搞定手機支付的前幾周,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落伍。」他發現在上海,無論是點餐、購物、解鎖共享單車,沒有微信支付或支付寶,生活處處碰壁。就連街頭藝人也把美國記者甩在了後面──他們擺出QR C美白牙齒費用ode,以便路人直接用手機打賞。或許在網上,行乞者以移動支付討賞的段子,不久也要成真。無現金社會的影響有多深,孟寶勒在報導中舉了個例子,一個同事3周前把銀行卡忘在了自動提款機裡,直到銀行打電話通知後,他才發現這件事。

然而,《紐約時報》報導沒有提到的是,移動支付不僅是中國內地孤立的生態系統,更同步進軍海外。例如微信支付就在包括日本的13個境外地區,全球覆蓋了13萬家以上境外商戶,支持美元、歐元、日圓、韓圜、泰銖等10個外幣直接結算。例如日本今年上半年接受微信支付的商戶數增加6倍,交易筆數增長16倍,單日交易金額峰值更上升40倍。早在前年底,《華爾街日報》就發布一個短片報導:「Mobile Payment: Going Cashless in China」,提到中國大陸2015年第2季利用移動裝置支付消費金額就已高達5400億美元。記者並在報導中實際示範如何僅用智慧型手機過一天的生活,使用移動支付,不僅方便,有時更比付現便宜。不過,美、日媒體都沒有提到的是另一種移動支付業者還沒有打入的剛性需求:地鐵與大眾運輸的刷卡。手機所綁定的移動支付,目前還無法進入大陸各城市的交通系統。而目前還有10多個千萬人口城市仍在興建地鐵,超過300萬人口的城市也逼近200個。隨著各城市生活水準提升,地鐵系統及其相應的支付系統配套建立,代表未來仍然商機無窮。「先知資訊」(Knowing)的資料顯示,台灣人使用的前20大手機APP,沒有一個是台灣人自己做的。同樣地,大陸《第一財經日報》也曾專題報導,台灣的企業與人才被鎖定在硬體、晶片、代工等行業,卻錯過了整個互聯網時代,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跑慢了。在大陸快速發展「一日不見,如隔三秋」的時代,連西方記者都要驚訝不已,為何寶島上許多人的認知仍定格在某些狹隘的片段之中?這刻板印象的型塑,是否與部分有心媒體選擇性誤導脫不了關係?「我不敢去,聽說很進步小孩牙齒黃。」也許有著鐵飯碗工作的小學老師可以這麼想。但有夢想卻沒有父蔭的年輕一代,可以自絕於彼岸驚天動地的科技浪潮之外嗎?(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)(中國時報)




0FD34A5DC02BA97E
arrow
arrow

    murraya4od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